安乡县,在解放的前三十年,犹如一片饱受洪灾蹂躏的悲苦之地。五百余个大小垸子零乱散布,拼凑成了这个形似“脚盆”的脆弱县域。每逢雨季,苍穹仿佛被一只无形巨手撕开豁口,暴雨倾盆而下,似天河决堤。江河湖泊的水位似狂怒的巨兽,急速猛涨,瞬间化作汹涌澎湃的洪流。
那洪流恰似脱缰的野马,毫无羁绊地在各个垸子之间肆意冲撞。这些垸子,有的仿若汪洋中的孤舟,有的则像勉强拼凑的残片,在洪水那摧枯拉朽的狂暴力量面前,显得这么渺小与脆弱。哪怕是那些稍高些的洲子匆忙围起形成的垸子,在大自然这股汹涌澎湃的怒火跟前,也不过是螳臂当车。
洪水无情地吞噬着大片肥沃的农田,将农民们精心播种的希望瞬间碾碎。嫩绿的秧苗在浑浊湍急的洪水中苦苦挣扎,最终无奈地被淹没。农民们望着自己辛勤劳作一季的成果化为乌有,泪水混着雨水,在脸上肆意流淌,那绝望的神情仿佛世界末日的降临。
洪水继续肆虐,如恶魔般冲进宁静的村庄,冲垮了一间间温馨的农舍。那些用泥土和茅草搭建的简陋房屋,在洪水的冲击下瞬间分崩离析。家畜们在洪水中惊恐地嘶鸣,四处奔逃,却终究被无情的洪流席卷而去,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在洪水中拼命挣扎,声嘶力竭地呼喊着亲人的名字,那声音充满了恐惧、绝望和无助。他们紧紧抓住能抓住的一切,试图在这灭顶之灾中求得一丝生机。有的人爬上了摇摇欲坠的屋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园被洪水一点点吞噬,内心的恐惧如影随形,仿佛未来的日子只剩下无尽的黑暗和绝望。
1939 年之后,安乡县的人民在无尽的洪灾苦难中终于觉醒,他们的目光中不再有屈服与迷茫,取而代之的是坚定与决绝。他们决心不再被动地承受洪水的肆虐,而是要奋起反抗,主宰自己的命运。政府发出了坚定而有力的号召,一场波澜壮阔的治水之战就此拉开帷幕。百姓们纷纷响应,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他们的心中燃烧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怀着破釜沉舟的勇气,毅然投身于这场艰苦卓绝的治水斗争。
治水的战场上,人山人海,热火朝天。人们肩挑背扛,使用着最原始的工具,与洪水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他们的双手磨出了层层血泡,肩膀被沉重的担子压得红肿溃烂,但眼神中却始终闪烁着坚毅的光芒。每一锹挖出的泥土,都饱含着他们对洪水的痛恨;每一担挑起的沙石,都承载着他们对安宁家园的殷切期盼。
1952 年春末初夏之交,一场规模空前的治水战役——荆江分洪工程轰然打响。三十几万军民从祖国的天南地北奔赴而来,汇聚在这片饱受洪水肆虐的土地上。他们心中怀揣着同一个崇高的信念:驯服洪水,保卫家园,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安宁祥和的生存环境。
施工现场,彩旗飘扬,口号震天。战士们、工人们、农民们,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身份贵贱,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他们有的奋力挥舞着铁锹,深挖河道;有的推着装满石块的独轮车,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有的则在堤岸上,一层一层地堆砌着沙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在那些日日夜夜里,人们忘却了时间的流逝,忘却了身体的疲惫与伤痛。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目标,那就是赶在洪水再次肆虐之前,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每一滴洒落在土地上的汗水,都凝聚着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每一次沉重的呼吸,都充满了对胜利的热切渴望。
经过七十几个日夜的浴血奋战,荆江分洪工程终于竣工。这座雄伟的工程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安乡县的大地上,见证着国家的力量和人民的意志。当洪水再次咆哮而来时,这座工程就像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稳稳地挡住了洪水的去路,守护了一方的安宁。
1953 年以后,安乡县继续加大治水的力度,展开了一系列更为深入、更全面的河道整治和垸子合并工作。人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将安武与安城之间的沙河、连成、梅保湖、百福到六角尾的大堤一一废除,并堵住了上游的仙桃、刮家洲、六角尾、安裕小河口等大堤决口。经过无数次的精心规划、周密部署和艰苦卓绝的努力,丰康武成德的安保大垸终于建成,成为了安乡县最大、最坚固的垸子。这座大垸宛如一座巍峨耸立、坚不可摧的城堡,默默守护着百姓们的安宁与幸福,为他们带来了久违的和平与希望。
1963 年,为了彻底改变陈家嘴镇码头西街常年被水淹的困境,政府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改洪道,向西扩。这一决策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工程启动后,整个陈家嘴镇都被迅速动员起来,一场改天换地的建设热潮如火如荼地展开。大型机械的轰鸣声震耳欲聋,打破了小镇往日的宁静;人们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充满了激情与力量。挖土机挥舞着巨大的铁臂,深挖着河道;运输车辆来回穿梭,扬起滚滚尘土。每一寸土地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刻都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在这场浩大的工程中,最为关键的便是截断陈家嘴河的上下游入口。曾经,上游的沙河口入口是河水奔腾而入的通道,如今却被巨大的土石坝牢牢封堵,汹涌的河水只能无奈改道。下游四分局出口,同样被坚固的堤岸所封闭,曾经流淌不息的陈家嘴河从此变成了一条封闭的内河,失去了与外界水系的通畅联系。曾经穿梭往来的轮船消失了,繁忙的船码头变得冷冷清清,许多依赖水路运输的物资无法再便捷运进,给小镇的经济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
然而,生活总是在困境中孕育着希望。为了加强与外界的连通,1963 年,一座宏伟的大木桥在陈家嘴镇应运而生。这座桥的修建,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与汗水。从最初的设计构思到具体的施工建设,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和艰辛。设计师们精心规划,力求让桥梁既美观又坚固;建筑工人们不畏艰难,顶着烈日和风雨,用心搭建每一根木桩,铺设每一块木板。
桥建成之初,不少村民心中还存有封建迷信的观念,担心动土建桥会破坏风水,带来不祥。但在当时全国破除封建迷信的浪潮下,没人敢公然摆神坛、敬菩萨。于是,依照某种传说或暗示,桥建在了离下河码头南面五米处,仿佛这样就能避开所谓的煞气。
这座木桥完全由木结构建造而成,工艺精湛。长树条被用作枕木,方木排列成桥板,长树木打入地下成为桥桩,它们通过码钉和螺栓紧密连接。枕木上平铺着方木块,用长直钉固定,确保桥面牢固平整。桥面宽约 2.5 米,桥面板之间留有 3 - 5 厘米的缝隙,透过缝隙能看到水中游动的鱼儿。对于初次上桥的人,尤其是有恐高症的人来说,望着桥下流淌的河水,会感到胆战心惊,双腿发软。桥的一侧原本设有简易扶手,但由于年久失修已不复存在,桥面的缝隙也跟着时间变宽。尽管如此,这座桥多年来依然屹立不倒。
每逢夏秋季节,黄昏时分,木桥就成了人们乘凉的好去处。晚饭后,男女老少纷纷来到桥上,享受着凉爽的河风,闲话家常,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孩子们在桥上嬉戏玩耍,追逐打闹,欢声笑语回荡在河面上空。老人们则坐在一旁,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和传说,让年轻一代感受着家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白天,这里又是孩子们的钓鱼台和天然跳水台。有一次,调皮的二胖儿从桥面上跳水,不小心脚被松动的码钉划伤,鲜血直流,大家赶紧将他送往医院救治。还有一年端午节,镇上举行划龙舟比赛,木桥上挤满了观赛的人群,大家欢呼雀跃,为选手们加油助威,场面热闹非凡。
同年,陈家嘴还修建了一座较高的瞭望塔。这座塔高约八米,分为三层,采用独特的结构建造,四脚稳稳扎根于地。塔的各部分通过钢筋、螺杆、螺帽和码钉紧密连接,只有上层铺有平板可供人站立。(据说在第三层还挂有一口大铁钟)我对它的结构如此熟悉,是因为当年我曾对其松动的部件感兴趣,可惜未能得手。像这样的瞭望塔,在沿大堤的另外的地方也有,它们在过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是抗洪时的瞭望台,也是可能的烽火台,为守护家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63 年,对于陈家嘴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黑暗的日子终于迎来了光明——小镇通电了!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如春风般迅速传遍每一个角落,人们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
起初,电力是由东方红拖拉机动力发电提供的。当那台庞大的东方红拖拉机轰鸣运转,带动发电机发出电流,点亮小镇的第一盏电灯时,那微弱而温暖的光芒瞬间照亮了人们长久以来黑暗的生活。从东街到西街,从南街到北街,电线杆如哨兵般竖立起来,成为小镇最引人瞩目的风景。然而,由于发电设备简陋,技术有限,电能供应并不充足。当电流传输到南街时,灯光已变得昏暗,电压也不稳定,时明时暗。尽管如此,每隔一根电线杆还是安装了路灯,那点点灯光,如希望的火种,温暖着人们的心。
1964 年,陈家嘴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修建了电排站,并安装了五台大型抽水机泵。当电排站第一次开机运行时,强大的水流从闸洞里喷涌而出,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水流所到之处,激起层层浪花和水雾,沟里的鱼儿被这巨大的力量冲击得晕头转向,甚至被截断。
与此同时,从武圣宫引入了高压交流电,那充沛而强大的电流为陈家嘴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从此,安乡各单位、各家各户都用上了稳定的电,电排站不仅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还带动了一系列产业的兴起。以电排站为龙头,菜油加工厂、粉糠厂、打米厂纷纷建立,拖拉机站也随之出现。电力的普及和应用,仿佛为这个小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人们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工厂里机器轰鸣,生产线上产品源源不断;农田里水泵欢快运转,庄稼茁壮成长;家庭中电灯明亮,电器设备让生活更方便快捷舒适。在电力的驱动下,陈家嘴镇焕发出勃勃生机,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六十年代初的陈家嘴,乃至整个中国,都处于物资极度匮乏、生活异常艰难的时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粮食成为了最为宝贵的生存资源。城镇人口每月的粮食指标仅有 24 斤,其中大米仅 12 斤,剩下的 12 斤则是由红薯干、玉米、蚕豆等粗粮拼凑而成。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如何精打细算地分配这些有限的粮食,让全家人能够勉强填饱肚子,是每天都要面临的严峻挑战。蔬菜的种类少得可怜,萝卜、白菜几乎是餐桌上不变的主角,为了延长食用时间,它们大多被腌制成咸菜。肉类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难得一见的奢侈品,一年到头也只有在逢年过节或者特殊的场合,才能尝到那一点点珍贵的荤腥。糖果更是稀罕之物,只有在孩子生病或者表现特别出色时,家长才会咬咬牙买上一颗作为奖励。
照明方面,由于物资的极度短缺,点煤油灯都是一种奢侈。洋油、洋火、洋皂等生活用品都实行严格的计划供应,数量极其有限。夜晚,大多数家庭都在黑暗中度过,只有微弱的月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内。道路上几乎看不到汽车的身影,自行车也成为了罕见的物件,人们出行主要是依靠步行,长途跋涉是家常便饭。
1963 年以前,陈家嘴没有电,每到夜晚,家家户户都依靠蜡烛、灯台和煤油灯盏照明。煤油灯盏里那微弱的火苗,在黑暗中摇曳不定,仿佛随时都会熄灭。煤油被称为“洋油”,是稀缺而珍贵的资源,使用时都要格外节省。灯的种类虽然不少,但都十分简陋。开大会或演戏时用的煤气灯算得上是比较高级的,但用起来也颇为麻烦,需要小心操作。还有各种简易的灯盏,如大罩子灯、小罩子灯、马灯等。我曾亲手制作过简易的灯盏,找一个墨水瓶,在瓶盖中央穿孔,插入卷好的铁皮筒,筒里穿上布条做灯芯,瓶里加点煤油就能用。把这样的灯放在纸糊的灯笼里,也能带来些许光亮。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人们虽然生活贫困,但依然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坚韧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默默地坚守着,期待着美好的日子早日到来。
尽管生活充满艰辛,物资极度匮乏,但陈家嘴的人们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老一辈们将治水抗洪的英勇故事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像传家宝一样,口口相传给年轻一代。孩子们在长辈的讲述中,眼中闪烁着敬佩和坚定的光芒,他们深知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是先辈们用血汗换来的。
在学校里,老师们不仅传授知识,还着重培养小孩子们的品德和对家乡的热爱。学生们勤奋学习,立志长大后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农忙时节,田间地头一片繁忙,人们辛勤劳作,不断尝试新的种植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一些年轻人勇敢地走出家乡,到外面的世界闯荡,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技术。他们带着新的理念和梦想回到陈家嘴,开办工厂、养殖场,为家乡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陈家嘴的文化活动也日益丰富。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热闹非凡,戏曲、舞蹈等表演精彩纷呈。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一家有困难,大家纷纷伸出援手。这种团结友爱的氛围在陈家嘴代代相传,成为了人们共同的精神支柱。
尽管发展的道路充满坎坷,但陈家嘴的人们从始至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他们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家乡一定会慢慢的美好,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陈家嘴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沐浴在新时代的曙光之中。交通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宽阔平坦的公路纵横交错,车辆川流不息。公共交通网络逐渐完备,人们的出行变得更便捷高效。
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各类企业如繁星般涌现。工厂里机器轰鸣,生产出的高品质的产品畅销国内外。农业实现了现代化转型,高科技设备大范围的应用,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大幅提升。
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崭新的学校拔地而起,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施。优秀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为孩子们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慢慢的变多的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医疗条件有了质的飞跃,现代化的医院有着先进的医疗设施和专业的医疗团队。人们的健康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健康意识也日益增强。
旅游业逐渐兴起,陈家嘴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农家乐、民宿等旅游配套产业蓬勃发展,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科技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能轻松获取信息,电子商务的发展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经营渠道。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高科技产品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陈家嘴镇紧跟时代步伐,不停地改进革新发展模式。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积极引进新的理念和技术,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陈家嘴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充满信心地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陈家嘴镇展望未来,前景一片光明。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人们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植树造林、治理河流、推广清洁能源,努力打造一个绿色、宜居的家园。
教育和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图书馆、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设施逐渐完备,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培养出的大批优秀人才成为了家乡建设的中流砥柱,推动着陈家嘴在所有的领域不断前进。
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潮流,智能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推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稳步的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
加强区域合作,与周边地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造产业链,拓展市场空间。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逐步推动了陈家嘴的发展。
未来的陈家嘴,将是一个现代化、智慧化的美丽小镇。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优质高效,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人们既能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又能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社区和谐安宁,邻里关系融洽,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
陈家嘴的明天充满了无限可能,人们怀揣着梦想,坚定信念,砥砺前行。他们将继续书写属于自身个人的辉煌篇章,让这座小镇在时代的发展中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成为人类向往的理想之地。
成方清(青峰侠),男,一九年出生于安乡陈家嘴镇,湘潭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曾在安乡县陈家嘴中学任教十年,自媒体达人,常德、安乡作家协会会员。